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知识点
解题模型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自己”与“成为自己”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幕里,①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 , 继续紧张地忙碌着。许多风灯在丘岭上闪烁,仿佛从天空散落在丘岭上的星斗。灯影里的沙岭在飒飒的秋风里不再显得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论多么累,我都会千方百计驱逐睡意,努力支撑着,跟在大人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的动作,②不住地在心中祈祷,千千万万不要碰到刀子啊。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想到就让人不寒而栗。挑灯实在挑烦了,③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日子里最怕的是阴雨天气。一天夜里,突然阴云密布,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一看就知道大雨将临。正赶上满岭是七八成干的红薯干,村民不敢怠慢,连夜喊叫着,提了风灯,在蜿蜒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岭上赶,然后推着堆满红薯干的车子往家跑。多少年来,我的脑海中无数次地闪现着那摇弋于瑟瑟夜风中的风灯——秋天夜晚的灯火,竟然在荒寂的沙土岭上营造出如此美妙而温馨的意境,让我倦殆的心一次次地回到贫瘠而又可爱的故乡。

    1. (1) 对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面两个句子都有“仿佛”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许多风灯在丘岭上闪烁,仿佛从天空散落在丘岭上的星斗。

      ②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

    3. (3) 最后一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画像砖、陶俑、图景和情节,没有细节、修饰、个性表达和主观抒情”,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 (2)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手舞足蹈”的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作文课上,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这两句话是“”。
    3. (3)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贯休,字德隐,婺州人,俗姓姜氏。风骚之外,尤精笔札。荆州成中令问书法,休勃然曰:“此事须登坛可授,安得草草而言!”中令衔之,乃递入黔中,因为《病鹤》诗以见志云:“见说气清邪不入,不知尔病自何来。”初,昭宗以武肃钱镠平董昌功,拜镇东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休时居灵隐,往投诗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武肃大喜,然僭侈之心始张,遣谕令改为“四十州”,乃可相见。休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特特来。”知祥久慕,至是非常尊礼之。及王建僭位,一日游龙华寺,召休坐,令口诵近诗,时诸王贵戚皆 , 休意在箴戒,因读《公子》曰:“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建小,然敬事不少怠也。赐号“禅月大师”。后顺寂,敕塔葬丈人山青城峰下。有集三十卷。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 , 乐府古律,当时所宗。后少其比者。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十》)

    材料二:

    夫诗之作,善善则颂美之,恶恶则风刺之。苟不能本此二道,虽甚美,犹土木偶不生于气血,何所尚哉?自风雅之道息,为五七字诗者,皆拘以句度属对焉。既有所拘,则演情叙事不尽矣。取非常语非常意,又尽则为善矣。国朝能为歌为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颂美风刺之道焉。厥后,白乐天讽谏五十篇,亦一时之奇逸极言。沙门贯休,雅善歌诗。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节选自吴融《禅月集序》[2])

    [注]《禅月集》是唐末五代时期前蜀著名画僧、诗僧贯休的诗集。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海内无双①意度高②疏③天赋④敏速⑤之才⑥笔⑦吐⑧猛锐之气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不能本此二道,虽甚美,犹土木偶不生于气血,何所尚哉?

      ②太白、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5. (5) 在吴融看来优秀的诗歌应符合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无理而妙”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打破常规逻辑或常理,创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往往能引发观众的审美愉悦。请结合此诗分析“无理而妙”这一艺术手法的体现。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 , 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甩开臂膀挺直腰/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你也挑来我也抬/取出河土垫河崖/河堤修得高又宽/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头号大筐装满尖/运河挖得深又宽/南北二京好行船/大船装来江南米/小船又运青竹竿/抬上堤坝筐放稳/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①小波罗:即保罗·迪马克,他受到马可·波罗的影响,怀着对美好中国的期待来到中国,与同船的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等人,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经历与见识了船上人家、兵马劫匪、纤夫官员……遭遇了人生所能遭遇的一切,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转化为一个耳闻目见的中国。②短打:古代一种为劳作方便而穿的便服。③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讲故事有多种叙述视角,既有小说创作者的叙述视角,又有小说中人物的叙述视角。请简析文本的叙述视角及好处。
  • 1. (2026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创作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
    4. (4) 请根据材料二,填写表格内容,每空四字。

    5. (5)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属于过去时代的产物,其现实意义不大,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对此予以反驳。
  • 1. (2026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草原大风》一文中说:“草原上真正的‘汉哥’从来不使用猎枪,草原上真正的‘把头’从来不用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以上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6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字的读音,再一次引起热议。一面是《现代汉语词典》标定(qí)为正确读音,一面是不少网友分享读(jì)的回忆杀,引得广泛共鸣。

    其实,查阅教育部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及2016年修订版,可知这些字的规犯读音一直如此,没有变化。当然,记忆中的那些读音亦渊源有自,多为旧读。古人创作讲求平仄分明、韵脚得当。A     , 语言长河变动不居,有些同韵字分化了,有些仄声字派入平声,有些字音表达的意思在后来的演近中消失了……如此这般,一些古诗词今天读起来就不一定符和声律了。旧读的情况十分复杂,每个字都需要具体分析,甚至涉及一门学问。B    , 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材中,在面向大众传播时,使用普通话标读古诗的做法既合情也合理。

    同时也要看到,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推出至今已经40年,但一些读音仍引发舆论关注。这说明,权威的引证早已有之,但其中缘由没有相应传开。毕竞,语言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一些审音工作还是要遵循语言规律,照顾公众感受,普及科学的汉语史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友对读音的讨论,反映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切。①每一个字的读音,②本质上都是好的一个中国故事。③不仅知其然,④还要知其所以然,⑤越来越多人从读音的平仄中,⑥领悟文字的温度,⑦参与文化的形塑。

    回过头再看,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阅读古书、诵读古诗时,借助旧读体会声律、理解文意,C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普通话有标准读音,方言也有其文化意蕴。万物并行而不悖,(   ),这是文化涵养我们的方式,也理应成为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1. (1)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ABC

    3. (3)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4) 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5. (5)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旧读为(ji)的原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