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18年主持兴建的礼仪之都,核心为一条仪式轴线“亡者大道”,轴线终点是阿帕达纳宫,使臣沿着“亡者大道”向皇帝献礼。阿帕达纳宫采用高台基与巨型埃及廊柱,阶梯式台基高达15米,象征着“人间天国”,阶梯浮雕吸收两河流域的叙事风格,由上至下分为三层,地位最高的米底人位于第一层,每层的网格里是不同民族的行省使臣献礼场景。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焚毁该城,主要焚毁象征波斯王权的建筑,保留了部分浮雕。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斯波利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李零《波斯笔记》
材料二 下图为明代北京中轴线,南北走向,全长7.8公里,是都城规划的核心。朱棣迁都北京后,以元大都为基础扩建紫禁城,确立“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布局,中轴线建筑严格对称,以黄瓦红墙彰显等级秩序,街道纵横如棋盘,构建“天子居中以治天下”。2023年,北京中轴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至今仍是活态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连续转型。
材料 瑞典经济学家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在其著作《技术陷阱:自动化时代的资本、劳动力和权力》中以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史为线索,将各个时期的技术发展与相应的经济、社会状况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阶段 | 时期 | 表现 |
大停滞 | 前工业时期 | 全球人均GDP经历了长期的增长停滞,多数人生活水平停滞甚至下降,行会制度限制技术扩散,劳动力廉价、土地贵族掌握核心资源,市场分散,社会阶层固化。 |
大分流 | 工业革命时期 | “大分流”意指英国国家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大分流。大量织布工失业,童工激增,一系列的“卢德运动”爆发。铁路与运河网络推动英国国内市场整合,自由贸易政策推动全球市场的形成。 |
大调平 | 电气化时期 | 技术普及后社会通过政策调整(如福利制度、教育)缓解矛盾,工人的收入稳步增长,技术本身让人受益,几乎看不见反抗机器的“卢德份子”,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社会形成,制造业自动化促进社会广泛繁荣,经济学家将1900-1970年这一时期称为“历史上最大的调平”。 |
大反转 | 自动化时期 | 1980年以来,以自动化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引发了系统性变革,削弱了工人的技能,金融资本与科技巨头垄断利润,社会流动性下降,福利国家收缩,普通劳动者收入停滞,美国、法国等民意调查显示,民众要求限制机器人或自动化政策。 |
未来 | 人工智能时期 | “大分流”重现,高技能(程序员)与低技能(服务业)岗位增长,中等技能(制造业、行政)岗位消失,可能陷入“高增长、高失业、高不平等”的陷阱。全球化与技术权力的集中,挤压中小生产者,全球技术霸权竞争激化地缘矛盾,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期,围绕“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 1937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坚决执行党对民营工商业的保护、奖励政策,总结和颁布了《奖助实业投资暂行条例》《工矿商业登记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经济法规,提出“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持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采用提供贷款、减免税收、订购和收购产品等优惠办法,扶助私营工业发展。1944年,边区民营经济发展到最高峰。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华为发展简史
时间 | 发展概况 |
1987年 | 任正非在深圳创立华为,初始资本2.1万元,代理中国香港公司生产的交换机。 |
1989年 | 华为开始自主研发,推出了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HO3小型交换机,这标志着华为从代理商向自主研发企业的转型。 |
1993年 | 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打破外企垄断,华为正式进入通信制造业。 |
1995年 | 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的农村市场;成立知识产权部、北京研发中心。 |
1996年 | 进军北京,从农村走向城市;与香港和记电讯签订36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华为海外市场的历史性突破。 |
1999年 | 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首个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其国际研发能力。 |
2001年 | 股东大会通过了股票期权计划,把原本属于股东的利润,按贡献大小让与数万员工分享,激励员工。 |
2005年 | 海外市场收入首超国内,成为首批实现全球化运营的中国科技企业。 |
2016年 | 华为的PolarCode(极化码)方案获得国际认可,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的最终解决方案,在规则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