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知识点
解题模型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   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季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党在农村根据地先后采取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组织形式。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省、县、区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各级代表的选举必须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这篇著作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1946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确定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的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尚未完成等原因,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具备。党中央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过渡性办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1907年,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东京演讲词》中写道:“今朝廷下诏,克期立宪,诸君子宜欢喜踊跃。”1910年,立宪派代表在《请愿代表团会议决议》中写道:“清政府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起义独立。”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步伐缓慢缺乏诚意 B . 立宪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C . 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了高潮 D .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引发保路运动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商鞅颁布法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

    ①打击旧式贵族特权   ②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③明确赋役征发对象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颁布考课诏令,根据政绩“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后来“帝临朝堂,亲加黜陟”。这些措施(     )
    A . 意在维持鲜卑旧臣的政治地位 B . 强化了中央对官员的考核权 C . 以门第高低作为考核核心标准 D . 导致北魏官员升迁体系混乱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
    A . 国民党一党专政 B . 国家民主政治的强化 C . 国民党统治的开始 D . 国家职能的扩大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亚里士多德写道:“(斯巴达的)君主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以上材料表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     )
    A . 包含一定程度民主因素 B . 君主的权力正逐渐下降 C . 长老院被平民阶层掌控 D . 优于雅典城邦的民主制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在古典时期的雅典,由抽签产生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在控诉人与被告相继完成演说之后,开始进行投票,没有专门官员会对当事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进行客观的总结。陪审员们根据他们对于所听到演说词的直觉反应投票判决被告有罪或无罪。这反映出古典时期雅典的陪审法庭(     )
    A . 机构设置较为精简 B . 司法审判程序混乱 C . 体现轮番而治原则 D .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有人描述某朝制度时指出:“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宋朝
  • 1. (2025高二上·滨海月考) 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指(     )
    A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 厉行法治,严刑酷法 C .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 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