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Ⅰ:按实验装置图1组装仪器(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步骤Ⅱ: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Ⅲ:在烧瓶乙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后,关闭A、C,夹紧B,拆除气体发生装置
步骤Ⅳ:启动压强传感器,通过活塞C口处迅速注入15mL水,立即关闭活塞C,测定该过程中密闭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仪器甲的名称是;甲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图2中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③由图2数据证明收集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
【资料卡片】ⅰ.常温下,二氧化碳饱和溶液的pH约为5.6。
ⅱ.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吸收CO2
ⅲ.碳酸钙能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其溶液pH>7;
实验一:如图3装置,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用pH传感器测定通入气体过程中烧杯溶液pH的变化如图4。
实验二:如图5装置,将产生气体先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用pH传感器测定通入气体过程中烧杯溶液pH的变化如图6。
结合图3~6回答问题:
①根据实验一,推测浊液变澄清的原因是因为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②实验二的图5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实验现象仍可观察到浊液变澄清,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请解释在300s时,溶液pH=6.60的原因是。
结论:由探究结果可知,以上两种情况都可能是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
查阅资料:电导率是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温度一定时,稀溶液的电导率随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离子浓度一定时,稀溶液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提出猜想:CuSO4在水中的溶解度S(15℃)>S(10℃)>S(5℃)。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取试样Ⅰ、Ⅱ、Ⅲ(不同温度下配制的CuSO4饱和溶液),在设定的测试温度下,进行表中实验1~3,记录数据。
实验序号 | 试样 | 测试温度/℃ | 电导率/(μS/cm) |
1 | Ⅰ:5℃的CuSO4饱和溶液 | 5 | A1 |
2 | Ⅱ:10℃的CuSO4饱和溶液 | 10 | A2 |
3 | Ⅲ:15℃的CuSO4饱和溶液 | 15 | A3 |
①实验结果为A3>A2>A1。小明同学认为不足以证明猜想成立,理由有 。
②优化实验:小组同学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在实验1~3的基础上完善方案,进行实验4和5。请完成表中的内容。
实验序号 | 试样 | 测试温度/℃ | 电导率/(μS/cm) |
4 | Ⅰ |
| B1 |
5 |
|
| B2 |
③实验总结:根据实验3~5的结果为 ,小组同学认为猜想成立。
【实验探究一】从溶液值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见下图1。
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用传感器测得烧瓶内溶液的
变化如图1所示。
小组同学根据下图2进行相应实验操作,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分别测定A试管和B试管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得出图3、图4。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B中(填“有”或“无”)明显现象。
Ⅰ、回答问题
A.NaOH B.Na2CO3 C.Al(OH)3
反应①中CaCO3研成粉末的目的是。
物质 | KCl | K2SO4 | NH4Cl | (NH4)2SO4 |
溶解度/g(20℃) | 34.2 | 11.1 | 372 | 75.5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盐湖水“晒盐”得到粗盐,是利用(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实现的。
②“沉镁”时生成 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沉钙”时加入的是稀 溶液且在常温下进行过滤,而“沉锂”时加入的是饱和)
溶液,且加热到80~90℃后再进行过滤。请结合上述实验流程和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解释“沉钙”和“沉锂”时所用
溶液浓度不同和过滤时温度不同的原因是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g。(只填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②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③计算该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
①根据图2提供的信息,从控制合适的反应速率和节约试剂的角度分析,催化分解8mL3%的 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最佳用量为(填“0.04g”“0.08g”“0.12g”之一)。
②MnO2催化H2O2制氧气时,氧气的最终产量与MnO2的用量(填“有关”或“无关”)。
③金属铂也可以催化 H2O2制氧气。小组同学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安全管内液面不断上升,说明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此时可采取的合理安全措施是(写出两条即可)。
①装置B的作用是。
②在装置C 的硬质玻璃管中加入该 样品15g,充分反应后继续通CO至硬质玻璃管冷却,测得装置A质量增加2.2g,装置D质量增加8.8g,此时装置C的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总质量为g(精确至0.1g),该
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为(精确至0.1%)。
③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系食品脱氧剂成分为铁粉、活性炭、氯化钠。脱氧原理为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活性炭、氯化钠能增强脱氧效果。
②欲探究该脱氧剂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小明取少量①中得到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大量沉淀产生。由此实验及现象得出结论:该脱氧剂中含有氯化钠。
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该脱氧剂中含有氯化钠,理由是。
【交流反思】③经过反思后,小明另取少量该脱氧剂样品再进行实验,请帮小明完善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取少量该脱氧剂固体样品,,证明含有氯化钠。
请结合上述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C 的化学式为。
②步骤Ⅱ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在无色溶液H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④在 MgCl2、NH4Cl、(NH4)2SO4三种物质中,一定没有混入化肥样品A中的是(填化学式)。
⑤固体样品B的成分为(填化学式)。
①空气液化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从微观角度看,空气被压缩时发生改变的是(填选项序号)。
A.分子的大小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数目
①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甲烷(CH4)属于(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②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伯瑞替尼 分子中碳原子与氮原子的个数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②伯瑞替尼 )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①液氢燃料电池供电时将能转化为电能。
②橡胶是制造重型卡车轮胎的主要材料。橡胶属于(填“复合”“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之一)材料。
①上述流程中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每2.5kg氨气充分燃烧与1kg甲烷充分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则用60kg氨气代替甲烷燃烧,理论上可减少kg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