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
梁柱生
①封四是村里的贫困户,光棍,县博物馆对口帮扶他,联系人是馆长梁智。____。
②“这碗是干啥的?”梁智问。封四说:“喂狗的。”“狗呢?”“嘿嘿,吃了。”封四不好意思道。同时想,文化人就是怪,对一只狗碗感兴趣。唉,自己倒霉,被清水衙门来帮扶,刚才送的都啥啊,一袋米,一桶油,两百块钱,跟打发讨饭的一样,哪像村里的潘七,被县财政局帮扶,一给就是两三万,养了一大群羊。
③转完后,梁智说:“你屋后有片山林,可以发展芦花鸡养殖……”
④“说得轻巧,哪来的本钱!”封四没好气道,好像梁智欠了他钱似的。
⑤“这样吧,你把这只喂狗碗卖给我,我给你一万块钱。你就用这钱买鸡苗发展养殖。”
⑥啥,喂狗碗值一万块钱?封四瞪大了眼睛,立马答应:“行!可我上哪儿去买这么多鸡苗呀?”
⑦“我帮你联系。”梁智说着便打电话。一会儿,农业公司便送来了价值一万元的芦花鸡苗四百只。
⑧梁智把一摞一万元现金交给封四。封四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手都有些发抖,可钱还没有拿热,就得交给送鸡人,封四不舍极了。
⑨梁智说:“这些鸡,只要你好好养,五个月后就能长成四五斤重的成鸡,到时公司负责收购,两百一只。四百只就是八万,扣除各种成本,你至少能赚五万。”
⑩梁智等人走后,满耳的鸡叫声。封四家没有喂鸡的东西,他只好扛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锹,引上鸡群,到荒芜多时的坡地上挖蚯蚓喂鸡。
⑪此后,封四天天上坡掘蚯蚓喂鸡。不知不觉,把自家的坡地翻了一遍。封四趁机种上玉米,玉米越长越高,芦花鸡也越长越大,很快就有两斤多重了,封四嘴馋,想吃鸡。
⑫他逮鸡时,放羊的潘七见了,就过来跟他聊天。得知那只狗碗被梁智以一万元买走,潘七顿足道:“你亏惨了。我看网上,有人也是到乡下买了一只喂狗的青釉瓷碗,结果咋样?值一个亿!”
⑬“一亿是多少?”封四问。
⑭“就是一万捆一万元哪!你有那只狗碗,就是亿万富翁了,还脱啥贫!”
⑮封四后悔不迭:“可我已经卖掉了……”
⑯“反悔呀!梁智这哪是买,简直是抢,还打着帮扶的幌子!你把他电话给我,我给他打电话,咋能这样欺负乡下人!”
⑰封四把联系卡拿来,上面有梁智手机号。潘七拨通后说,他是封四的朋友,封四那只狗碗不卖了,想要回来。
⑱“已经成交了,咋能出尔反尔!”梁智不悦道。
⑲“不好意思,那是人家的传家宝,虽说用来喂狗……”
⑳“好吧,他把一万块退我,我就把碗还他。”
㉑封四高兴地抢过手机说:“梁馆长,一言为定,过两个月我把鸡卖了,就把钱还你!”
㉒如此一来,封四非但不敢吃鸡,还更悉心喂养。两月后,芦花鸡出栏。梁智和公司一块儿前来收购。封四卖了鸡,得了八万块,拿出其中的一万块交给梁智,梁智把狗碗还给他,说:“其实,这只青釉瓷碗是建国初生产的,文物价值不大。”
㉓“不是说值一亿吗?”封四愣住了。
㉔“值一亿的那只青釉瓷碗,是明宣德年间的,当然值钱。”
㉕“我这只碗,到底能值多少钱?”“几百吧。”“那你当初为啥要用一万买下?”
㉖梁智笑道:“那一万,其实是我们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把它变成你卖文物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想吃鸡,但这只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哈哈!”
㉗原来,梁智在帮扶前,就从表弟潘七那儿知道封四就是因懒和馋才致贫,便想了个法让他养鸡,要把几百只鸡养大,人哪懒得起来,鸡一饿,那叫声铺天盖地,还能坐得住?只好给鸡找吃的,慢慢地,再懒的人,也会变得勤快。至于封四嘴馋的毛病,同时用狗碗也给治住了。
㉘说完,梁智把那一万元重新拍到封四手上。
㉙封四眼睛有些潮,把六万元拍到收鸡人手里:“你再给我拉六万元的鸡苗来,我现在养出经验了,要扩大规模。____!”
(选自《第十九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①
②
按照“悬念—结局”的小说写作技巧来梳理。
③
④
小语:我觉得很蹊跷,为什么潘七在封四要逮鸡吃时,告诉他那个碗值一个亿?
小文:我觉得这里潘七就是和他表哥梁智事先约好的,是为了
小语所说情节的作用是:
①本文除了运用大量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也有不少神态和动作描写。如小说第①段,为什么梁智看到一只肮脏的青釉瓷碗,会“两眼放光”,还“仔细端详”?
②请以本文中“潘七”和以下选项中的一篇课文里的配角为例,谈谈小说中配角的作用。
A.《故乡》中的水生和宏儿
B.《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船长
示例:行!可我上哪儿去买这么多鸡苗呀!
朗读设计:重读“哪儿”或者“这么多”。 设计理由:这样可以突出封四不想养鸡,但是又想要一万块钱,表现出封四的懒惰和想不劳而获的心态,也反衬出扶贫工作人员梁智为帮助封四脱贫的用心良苦。 |
虽然脱了贫,但咱还要奔小康呢!
朗读设计:
设计理由:
____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道路两侧____。
②正在满心烦躁时,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____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____。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糍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抬头望向天空,____。
(有删改)
①→嫌弃毛衣→回想往事→②→遇见德吉→③
A.川藏马路两边的景色
B.小时候夜路旁的胡桑林
C.拉萨的天空
A.一件绿色毛衣
B.吉尔的眼睛
C.巴塘的礼物
走进荔波瑶山古寨,呈现在眼前的不是xiāo索的荒村、____的枯树,而是池塘、菜园、鸡犬相杂、羊牛出圈、土墙茅草房,一片古韵悠悠的景象。这美景能驱散你内心的阴晦,让你____。造型独特的古禾仓群____,穿着传统服饰的瑶族妇女在家门口做着刺绣,原始质朴的传统村落,让人们____喧嚣的尘世,远离一切应chou。作为迎宾地点的铜鼓广场上,巨型牛头铜鼓庄重神秘。铜鼓一般在祭祀重要节日及欢庆场合上使用。
村史馆里,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生动记录了瑶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让人们拓展了眼界,见过了世面,收获了感动。
古朴与现代,热情与安宁,开发与传承带来的反差彰显着瑶山古寨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人们前往。
xiāo索 萧 阴晦 质朴 应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