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隋】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谁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发展于唐】
材料二 唐太宗曾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后世称赞“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把科举制度发展的功劳归功于唐太宗的大力提倡和制度的完善。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改革于宋】
材料三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作为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20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僵化于明】
材料四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军权,消除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且考生的答题必须以南宋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否则即是离经叛道。八股取士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在思想和科技上的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描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一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摘编自《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试题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