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华传统人物的生态理念(部分)
人物 | 生态主张 |
荀子 | (圣人)顺应自然时序,合理地利用万物,使天下人都能受益 |
孟子 | 按照农业生产的时节进行耕作,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避免过度捕捞,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避免滥政滥伐,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 |
董仲舒 | (仁爱之心)从爱护百姓开始,一直扩展到鸟兽昆虫,没有一样不被爱护。如果不爱护这些,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人呢 |
——摘编自《荀子》《孟子》《春秋繁露》等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治蜀期间,科学地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没有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它的工程材料大多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创造出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这些技术造价低廉、工艺简便,还可循环利用,广泛应用于截流分水、筑堤护岸等水利施工实践中,为都江堰的长效不衰发挥了重大功效。
——摘编自尹翼婷《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平原上沙尘暴肆虐不断的状况,美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陆续颁布《农业调整法》《农场信贷法》等系列农业调整和扶持的法规政策,成立永久性水土保持局,实施联邦土壤保护计划;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进行有偿植树,吸引超过300万美国单身男子参加。短短5年时间,还草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10%,至此,与强沙尘暴的抗争获得初步胜利,结束了十年沙尘暴噩梦。
——摘编自刘恕、田裕钊《20世纪美国大平原沙尘暴给人的启迪》
① | ② | ③ |
人需要投入到各类实践活动(“奴隶的工作”)中,大大限缩了可以自由活动的闲暇。 |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代表与官方神学教会相抗争的民间意识。节日本身的意义,是与“再生与更新”的联系,人民用广场的场地表达自己的节庆感受。 | 20世纪30年代,休假是一个政治课题。德国建立了国家资助的休闲机构;法国政府在1936年立法确立了带薪休假制度。假期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独享,而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 | 关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民间狂欢节关系研究》 | 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
根据材料一,简述欧洲节假日演变的趋势。
时期 | 概况 |
1840—1900年 | 民间依据年节农时休假,星期休假习惯只在通商城市的局部范围内实行;在村社里元旦、端午、中秋三大节最为重视,走亲访友、祭祀聚餐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城市中在酒楼、西餐馆、公园等休闲场所过节日益兴盛。 |
1900—1919年 | 《钦定学堂章程》里明确规定了星期放假制度。民国建立以后按照阳历设定了一批新节:阳历元旦、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10月10日国庆节等。元宵节的花灯活动进入到“以电代烛”时期。 |
1919—1949年 | 贴春联强调祥瑞的习俗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革命标语式的春联;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区出现了新的节日,如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 |
——整理自赵凤玲:《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张洁婷、杨振:《清末民初中国休假制度嬗变的休闲学评析》
根据材料二,从中任选一个时期,仿照示例,阐述该时期节假日变化的历史背景。(不得照抄示例)据此归纳中国近代节假日演变的特点。
示例:1919-1949年,反封建反迷信与民主革命需求冲击传统节日中的落后习俗,使其转向革命宣传。工人阶级壮大及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下,体现无产阶级诉求的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新节假日应运而生。
某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在假期开展深圳市内的研学活动,老师提供了以下场所建议。请你从中至少选择2个,组成一条具有历史特色的研学路线,仿照示例,完成研学活动的学习卡片。(不得照抄示例)
场所建议 1.孺子牛雕塑 2.沙嘴村沙丘遗址 3.深圳国际创新中心 4.中英街 5.东江纵队纪念馆 6.改革开放博物馆 7.港珠澳大桥 8.梅林白尾石山遗址 9.大疆公司研发生产基地 10.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 | 学习卡片示例 研学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路线选择:3、9 预期解决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深圳对创新技术的应用。 |
赫鲁晓夫 | 勃列日涅夫 | 戈尔巴乔夫 | |
经济 |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 推行“新政策” |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
政治军事 |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
结果 |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 苏联解体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材料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葡萄和首蓿是引种的典型品种。中唐之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作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径。北宋时占城稻引入福建地区,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的作物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的高产作物,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更适合作为救荒的物种。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完成以下任务: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组成义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义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反割台义军领袖。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受挫的原因。
——据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得出“‘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结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