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知识点
解题模型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5·深圳模拟) 阅读材料,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1. (1) 探究一  【中华传统生态主张】

      材料一  中华传统人物的生态理念(部分)

      人物

      生态主张

      荀子

      (圣人)顺应自然时序,合理地利用万物,使天下人都能受益

      孟子

      按照农业生产的时节进行耕作,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避免过度捕捞,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避免滥政滥伐,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

      董仲舒

      (仁爱之心)从爱护百姓开始,一直扩展到鸟兽昆虫,没有一样不被爱护。如果不爱护这些,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人呢

      ——摘编自《荀子》《孟子》《春秋繁露》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的生态价值观。
    2. (2) 探究二  【水利工程泽被后世】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治蜀期间,科学地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没有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它的工程材料大多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创造出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这些技术造价低廉、工艺简便,还可循环利用,广泛应用于截流分水、筑堤护岸等水利施工实践中,为都江堰的长效不衰发挥了重大功效。

      ——摘编自尹翼婷《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点。
    3. (3) 探究三  【美国平原生态保护】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平原上沙尘暴肆虐不断的状况,美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陆续颁布《农业调整法》《农场信贷法》等系列农业调整和扶持的法规政策,成立永久性水土保持局,实施联邦土壤保护计划;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进行有偿植树,吸引超过300万美国单身男子参加。短短5年时间,还草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10%,至此,与强沙尘暴的抗争获得初步胜利,结束了十年沙尘暴噩梦。

      ——摘编自刘恕、田裕钊《20世纪美国大平原沙尘暴给人的启迪》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治理沙尘暴政策的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
    4. (4)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 1. (2025·深圳模拟)  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在20世纪20年代获得了苏俄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成为了第一个有此权利的外国人,该事件的背景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 1. (2025·深圳模拟)  《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由此可知,《大明律》(   )
    A .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使封建官员恪守廉洁从政 C . 表明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 D . 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
  • 1. (2025·福田模拟)  节假日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让我们来了解节假日吧!

      人需要投入到各类实践活动(“奴隶的工作”)中,大大限缩了可以自由活动的闲暇。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代表与官方神学教会相抗争的民间意识。节日本身的意义,是与“再生与更新”的联系,人民用广场的场地表达自己的节庆感受。

      20世纪30年代,休假是一个政治课题。德国建立了国家资助的休闲机构;法国政府在1936年立法确立了带薪休假制度。假期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独享,而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

      关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民间狂欢节关系研究》

      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根据材料一,简述欧洲节假日演变的趋势。

    2. (2) 材料二  让我们来感受节假日吧!

      时期

      概况

      1840—1900年

      民间依据年节农时休假,星期休假习惯只在通商城市的局部范围内实行;在村社里元旦、端午、中秋三大节最为重视,走亲访友、祭祀聚餐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城市中在酒楼、西餐馆、公园等休闲场所过节日益兴盛。

      1900—1919年

      《钦定学堂章程》里明确规定了星期放假制度。民国建立以后按照阳历设定了一批新节:阳历元旦、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10月10日国庆节等。元宵节的花灯活动进入到“以电代烛”时期。

      1919—1949年

      贴春联强调祥瑞的习俗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革命标语式的春联;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区出现了新的节日,如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

      ——整理自赵凤玲:《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张洁婷、杨振:《清末民初中国休假制度嬗变的休闲学评析》

      根据材料二,从中任选一个时期,仿照示例,阐述该时期节假日变化的历史背景。(不得照抄示例)据此归纳中国近代节假日演变的特点。

      示例:1919-1949年,反封建反迷信与民主革命需求冲击传统节日中的落后习俗,使其转向革命宣传。工人阶级壮大及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下,体现无产阶级诉求的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新节假日应运而生。

    3. (3) 材料三  让我们在节假日里展开研学活动吧!

      某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在假期开展深圳市内的研学活动,老师提供了以下场所建议。请你从中至少选择2个,组成一条具有历史特色的研学路线,仿照示例,完成研学活动的学习卡片。(不得照抄示例)

      场所建议

      1.孺子牛雕塑

      2.沙嘴村沙丘遗址

      3.深圳国际创新中心

      4.中英街

      5.东江纵队纪念馆

      6.改革开放博物馆

      7.港珠澳大桥

      8.梅林白尾石山遗址

      9.大疆公司研发生产基地

      10.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

      学习卡片示例

      研学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路线选择:3、9

      预期解决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深圳对创新技术的应用。

  • 1. (2025·苏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 (1) 【苏联的修补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推行“新政策”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政治军事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结果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苏联解体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2. (2) 【东欧的困境与剧变】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3. (3) 【中国的坚守与特色】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 1. (2025·苏州)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三大起源地之一,有延绵至今一万年的农耕文明。我国的农耕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以下材料摘编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潮”》。

    材料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葡萄和首蓿是引种的典型品种。中唐之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作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径。北宋时占城稻引入福建地区,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的作物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的高产作物,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更适合作为救荒的物种。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完成以下任务:

    1. (1) 写出我国农作物体系“三次引种高潮”发生的三个历史时期。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域外作物引入主要路径的原因。
    3. (3) 指出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产生的积极作用。
  • 1. (2025·宜宾)  综合探究题。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
    1. (1) 材料一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组成义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义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反割台义军领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受挫的原因。

    2. (2) 材料二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出生于中产家庭。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好奇,进入陕甘宁边区,创作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历经1937、1938、1944年等多次增补修改,在欧美引起巨大关注。部分内容梗概如下:描写了周恩来赴西安与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场景;记述了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介绍了游击战和持久战使日本在远离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村庄据点付出了沉重代价;记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景,感叹他们竟能赢得千万民众的生死相随。斯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并认为在长期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得出结论:这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据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得出“‘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结论的理由。

    3. (3) 围绕“中国抗战·国际地位”,自拟论题,运用中外相关史事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 1. (2025·宜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墙上随处可见下图中的标语。这反映了当时(    )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

    A . 解放军注重舆论宣传 B . 人民政权的民主实践 C . 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 D . 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
  • 1. (2025·福建) 1940年,伦敦深陷德国空袭,丘吉尔夫人克莱门蒂娜去往教堂,恰逢教堂在进行激情澎湃的和平主义布道,她便厌恶地起身离开,尽管她的近亲也被德国俘虏,很可能性命不保。这体现出(   )
    A . 盟军暂时处于战略劣势 B . 英国政府坚持抗击侵略 C . 和平进程受到一定阻挠 D . 反法西斯立场弥足珍贵
  • 1. (2025·福建)  在秦代,要通过宦学或私学以获得做官吏的资格和业务能力,才能进入仕途,学习的内容包括政事、农业、刑法等诸多方面。这表明秦代(   )
    A . 实行郡县制度 B . 重视官吏素质 C . 调整赋税标准 D . 统一货币形制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