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5·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初,从日本不断传来的消息令中国人忐忑不安。……康有为意识到各省举人只有联合起来,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集体请愿运动,才能促使清廷当政者觉悟,也才能赶走那班守关的“虎狗”,敲开紫禁城的“帝阁”。5月1日,康有为联络18省举人1300多人聚会松筠庵,拟上一公呈,“盖以非迁都不能拒和,非变法无以立国”。……当晚,主和派就将皇帝已经批准盖印的消息广为传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态势,从而瓦解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的举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终于曲终人散,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

    ——摘编自马勇《中国近代通史: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材料二   报告指出:“中国应否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已成了中国人民和同盟国民主舆论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对“公车上书”予以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报告发表的时间及名称,概述该报告发表的意义。
  • 1. (2025·浙江模拟)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这些举措旨在(     )
    A . 更深层次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B . 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推动沿海与内陆的平衡发展
  • 1. (2025·浙江模拟) 如图是某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该事变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华北事变 D . 皖南事变
  • 1. (2025·浙江模拟) 1928年《上海总商会月报》载:“国货运动之要旨,非仅抵制洋货,尤在改良土货,务使国货之制造日精,成本日减。”这表明民族资产阶级(     )
    A . 以反帝作为首要目标 B . 依赖政府政策支持 C . 注重提升产品竞争力 D . 市场开拓意识增强
  • 1. (2025·浙江模拟) 1880年,某地方官员向朝廷上奏称:“现地方事务繁杂,需才孔亟,然科举之士多不通实务,而新式学堂学生尚未成规模。恳请朝廷广开捐纳之门,以应急需。”该官员的建议(     )
    A . 旨在缓解地方人才短缺 B . 变革传统人才选拔体系 C . 促进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D . 推动学堂选官制的建立
  • 1. (2025·浙江模拟) 汉武帝时期,自公孙弘后,任丞相的六人中,获罪自杀的二人(李蔡、严青翟),被下狱处死的三人(公孙贺、赵周)。而丞相在相位中被处死的现象,在公孙弘任职以前的十七人中从未出现过。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刑罚制度的严酷 B .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 专制皇权的加强 D . 监察制度的完善
  • 1. (2025·浙江模拟) 1947年,上海《大公报》报道:“物价疯狂上涨,米价突破每石40万元,棉纱每包达300万元。”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 .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 美国对华大量倾销商品 D . 日本侵华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 1. (2025·浙江模拟) 陆九渊在描述抚州金溪地区的生产活动时指出,当地人家治田,用“长大锣头”,深翻地二尺许,并有一尺的间隔,“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由此可见,当地农业生产采用(     )
    A . 刀耕火种 B . 广种薄收 C . 精耕细作 D . 流水作业
  • 1. (2025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过程即为“技术下乡”过程,但其中潜藏的则是新中国以新的生产观念去代替旧的生产观念,继而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权力意志实现过程。党和政府试图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去培养农民的集体观念、主体观念、科技观念,使其成为有全面才能的劳动者,充分地展现了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鲜明图景。小农生产模式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农民,在农业机械推广运用中,通过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逐渐体会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存在感,并有能力参与国家生产建设。

    ——宋学勤《技术与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民塑造》

    材料二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定点扶贫力争对重点县全覆盖。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

    ——摘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过程中亟需克服的困难。并结合所学,试从建设发展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推进“定点扶贫任务”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定点扶贫”的核心理念和标志性成果。
  • 1. (2025高二下·浙江期中) 诏书不仅是政治文件,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具有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羲以降,周秦斯及两汉传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上乘机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

    材料二 在洪武元年(1368)明朝派遣符宝郎偰斯奉玺书赐高丽国王王颛的诏书中对此有所描述: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报,故遣使报王知之。昔我中国之君与高丽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宾,盖慕中国之风,为安生灵而已。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三七摘编

    1. (1) 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接受令狐德棻奏请修前朝历史的建议,颁《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根据材料一,概括“修六代史诏”在民族问题上体现的理念,结合所学,简述在边疆治理层面唐代与此理念呈现一致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太祖对历史上中国与高丽的关系的明确认识,明朝在洪武三年(1370)遣使至高丽“做立石碑,祭祀山川”,此举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为了实现该意图明清在对外周边事务上的做法。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