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5·浙江)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粮食,攸关国运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解决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国民党虽然承袭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也提出过若干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但始终“为一种口号”,从未真正付诸实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经过在根据地广泛而持续地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了实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7911万吨,比1978年增长24.39%。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624万吨。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6日报道:“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预计首次超过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据《历史·选择性必修2》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成效。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
  • 1. (2025·浙江) 以史为鉴观治道,得失犹待后人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谥曰孝文皇帝(北魏拓跋宏)……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杨广)负强富之资,逞无厌之欲……游幸不息……兴师百万,亲征高丽,政繁赋重……广凶问(死讯)至,(唐高祖)追恶谥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摘编自《历代通略》

    材料二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谥高皇帝)以公侯、功臣及其奴仆冒犯国典,作铁榜,申明律令,违者究治。其目节略如下:

    一、不得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等。

    二、管庄人等不得倚势在乡欺殴人民。

    三、屯田佃户、奴仆及其亲属人等,不得倚势凌民,侵夺财产。

    四、不得私托门下,隐蔽差徭。

    五、欺压良善者,侵夺人田地、房屋、孽畜者,四犯与庶人同罪。

    六、不得受诸人投献物业,四犯与庶人同罪。

    ——据《续文献通考》等摘编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事实说明拓跋宏“孝文”谥号非虚谥,杨广之“炀”为恶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对明太祖作铁榜申诫举措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
  • 1. (2025·浙江) 墓志铭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据出土的唐朝《永泰公主墓志铭》载,“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隐喻永泰公主为丈夫守寡而孤独地生活。铭文并载,“(公主)珠胎毁月……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意谓永泰公主是因怀孕患病去世。但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永泰公主与其丈夫等人是因触怒武则天而招致杀身之祸。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直让人困惑于历史的多重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实的一面。文献记载的这样一种矛盾悖论,说明(     )
    A . 每一种陈述都是一种文本,反映出历史建构的多元性 B . 史料记载体例的不同,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对与错 C . 旁观者清,时间越久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D . 眼见为实,距离越近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 1. (2025·浙江) 1992年下半年,国家物价局颁布了新的《价格管理目录》,中央直接管理价格的商品由737种减少到89种,工业生产资料大部分并轨实行单一的市场价格,放开了原来尚未放开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述举措的出台(     )
    A . 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 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 C . 标志着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形成 D . 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1. (2025·浙江) 观察下图。报纸“号外”报道的事件标志着(     )

    A . 局部抗战开始 B . 华北事变发生 C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 二战在亚洲的爆发
  • 1. (2025·浙江) 1926年底,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讨论升学、就业、婚姻等生活问题的文章。进入1930年代,他的言论“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将中国的唯一出路寄托于人民大众。这一转变缘于(     )
    A . 个人主义式微,集体主义渐长 B . 生活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C . 民族危机加深与国民党统治腐败 D . 政治上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局面加剧
  • 1. (2025·浙江) 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
    A . 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 B . 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 . 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 D . 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
  • 1. (2025·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     )
    A . 旧贵族体系的瓦解 B . 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 . 诸子百家学说出现 D .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 1. (2025·浙江) 清末北京竹枝词云:“巨舰飞来瞬息中,未从江海鼓腥风。全亏诸老能调护,半壁东南保障功。”时人谓:“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张(之洞)刘(坤一)二制军调护之力。”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该事件(     )
    A . 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 . 推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C . 深刻影响洋务运动自强政策 D .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1. (2025高二下·怀化期末) 中唐时期,韩愈追求“道”,主张“兼济天下”而反对“独善自养”,并且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谏官,履行“道”的要求。这体现出(     )

    A.文人看重功名利禄                                          B.道家学说冲击了儒学正统

    C.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D.台谏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